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可将两种方法合并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
对于抑郁和躁狂状态均可给予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不但为病人解除了痛苦
有效地防止自杀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明显减少了由于情感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的负担
恢复病人的工作
生活能力
对于不同诊断亚型的情感障碍其药物治疗方法也不同
但由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很差
因而目前在我国已基本上停止使用
第1个三环抗抑郁药丙米嗪的出现是继发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之后在精神药理学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此后有许多其他三环抗抑郁药物问世
包括叔胺类的丙米嗪
阿米替林
多塞平(多虑平)
氯米帕明(氯丙米嗪)
以及仲胺类的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
去甲替林
普罗替林等
四环类的马普替林(麦普替林)在化学结构以及药理学特点上均与仲胺类相似
可以将之归到一处
一般的说
叔胺类抗抑郁药对NE和5-HT再摄取均有阻断作用(氯米帕明主要作用于5-HT)
而仲胺类则对NE再摄取具有选择性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中发现
这类药物对于抑郁发作的疗效均在60%~70%
经过4~6周的治疗其疗效较安慰剂高约一倍
但其抗抑郁疗效均需要3~4周时间方能达到高峰
在治疗初期疗效不显著时仍需对病人实施严格的监护以防止出现自杀行为
另外
叔胺族三环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
可望在治疗初期缓解抑郁症伴发的睡眠紊乱和焦虑烦躁症状
但其安全性较差
过量时致死率较高
在三环类药物广泛应用的时期
不少抑郁症病人最终采用医生处方的这类药物服毒自杀
其次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较多
主要表现为心血管毒性
过度镇静
抗胆碱能副作用
体重增加以及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一过性下降等
由于这些原因
加上这些药物起效慢而且需要每天多次给药
因而致使病人的依从性很差
不少病人长期接受亚治疗剂量或在尚未达到充分的疗程即中断治疗
尤其是以氟西汀(fluoxetine)为代表的SSRIs的出现使抑郁症的治疗有了进一步改观
氟西汀是于1995年进入我国市场的第1个SSRIS
此后又陆续有帕罗西汀(paroxetine)
舍曲林(sertraline)
西酞普兰(citalopram)等上市
这类药物的抗抑郁疗效与三环抗抑郁药相当
起效时间也需要2~3周
但由于其药理作用上的高选择性
与传统药物相比其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特性均有了显著提高
使绝大多数病人均可能在门诊接受治疗
而且对其工作
生活能力影响很小
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以及初始剂量等于治疗剂量的特性大大简化了治疗方案
使越来越多的非精神科医生能够应用自如
因而在精神科乃至综合医院门诊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还有米安色林(mianserin)
曲唑酮(trazodone)
文法拉辛(万拉法新)
吗氯贝胺(moclobemide)业已在我国上市
而氟伏沙明(fluvoxamine) 安非他酮(丁胺苯丙酮)
奈法唑酮(nefazodone)
米氮平(米它扎品)
腺苷蛋氨酸(ademetionine)
阿莫沙平(amoxapine)圣.约翰草(St John’s wort)等有的已经或正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
这些药物尽管药理作用部位和抗抑郁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但均与NE和(或)5-HT系统有关
其疗效和起效时间与三环类或SSRIs相当
不良反应显著低于三环类药物
与SSRIs类似
而其不良反应的出现则可在服药后很快即可出现
因此
医生需要下工夫进行病人教育
将这种药理学特点给病人加以解释
进而提高其依从性
应当告诉病人
抑郁症的表现既有生物学的也有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而药物治疗对这两方面都有作用
病人不应完全依赖于药物
仍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因为这种药物的效果并非即时出现的
即使一种药物经过1个疗程治疗效果不佳
仍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有的医生可能觉得服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反映了药物正在起作用
因而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但即使这种所谓积极的现象有时也需要同病人解释清楚
比如
SSRIs在起效之前可能会出现激越情绪增高
胃肠道反应等症状
应当告诉病人
这种反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可能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采用三环类传统药物治疗时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解释就更重要
并且应让病人了解在服药过程中可能先出现睡眠的改善
食欲的活跃
然后是精力开始恢复
而最后才是情绪的改善
这种病人教育看似简单
某些医生可能不屑去做
但它与给特定的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和剂量同样重要
在不少病人中可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因此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通用的原则是
如果某个病人既往采用某种抗抑郁药治疗有效
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次选用
假如病人的亲属也患有抑郁症并采用某种药物治疗有效
也可以作为参考
除此之外
抗抑郁药的选择则主要是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
这就需要考虑到药物本身所存在的导致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及其严重程度(表7)


SSRIs具有很好的优势
已成为首选药物
氟西汀是第1个成功上市的抗抑郁药物
一直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多数医生仍认为它是最有效的药物
上表中所列的不良反应都是一过性的
病人一般能够耐受
不至于影响治疗
SSRIs的一种较持久的不良反应为性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性高潮延迟
这些不良反应多与SSRIs造成的5-HT功能增强有关
如果出现这些不良反应而需要换药
可以考虑换用仲胺类三
四环抗抑郁药物
因为这类药物较少产生5-HT功能增强
而且抗胆碱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也略轻
如马普替林
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
去甲替林等
据称大剂量文法拉辛(日剂量在300mg以上)抗抑郁起效可能较快
因此
对于重度而且自杀严重的病人可考虑选用
由于其胃肠道以及困倦副作用较强
不太适用于轻
中度抑郁症
安非他酮(丁胺苯丙酮)是一种DA
NE再摄取抑制剂
其主要特点是一般不良反应较轻
对性功能影响小
但由于其对DA功能的促进作用不太适用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
奈法唑酮是一种5-HT再摄取抑制剂和5-HT2受体拮抗剂
它对性功能的影响低于SSRIs类药物
而曲唑酮在化学结构上与奈法唑酮接近
是5-HT再摄取抑制剂
对NE
DA再摄取均无作用
该药还具有5-HT受体拮抗作用(5-HT1A
5-HT1C
5-HT2)
而其一种活性代谢产物m-氯苯基哌嗪(mCPP)却是一种5-HT受体激动剂
因此其药理作用机制较复杂
曲唑酮同时具有α1-阻断和H1阻断作用
在新型抗抑郁药物中其镇静催眠作用最强
有人采用抑郁症的生物学标志选择药物
如采用24h尿中NE代谢产物MHPG排泄量的高低来选择用药
尽管存在外周源性MHPG的影响
尿MHPG的量仍能大致反应中枢NE活性
尿MHPG排泄量低者可能存在中枢NE代谢的下降
即NE功能的下降
因此
采用主要作用于NE功能的药物如马普替林
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
去甲替林等
当尿中MHPG排泄量正常或升高时
可能说明中枢NE功能正常或亢进
因此采用主要作用于5-HT系统的药物如SSRIs或氯米帕明(氯丙米嗪)可能疗效较满意
但由于NE与5-HT递质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调节
采用抗抑郁药长期治疗对5-HT和NE两种递质系统受体均会出现相同趋向的调节
因此
一般的说
各种抗抑郁药对所谓NE型和5-HT型抑郁症均有效
临床研究中所采用的MAOI主要是非选择性不可逆的MAOI如苯乙肼
而属于新型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RIMAs)的吗氯贝胺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尚待进一步研究
阿莫沙平是抗精神病药物洛沙平(loxapine)的代谢产物
它同时具有5-HT再摄取阻断和DA受体阻断作用
该药可能是惟一一个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有效的抗抑郁药
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将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甲硫哒嗪
氯普噻吨(泰尔登)
舒必利等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奋乃静等较为安全的药物
在这种合并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交互作用的潜在可能性
某些安全性较差
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药物需要适当减少剂量
另外
电抽搐治疗的疗效可达86%
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
由于安非他酮(丁胺苯丙酮)对DA再摄取具有轻度抑制作用
可能导致精神病性症状的加重
因此应当避免用于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病人
这类病人多属于抑郁症伴发焦虑
一般讲
这类病人单用抗抑郁药物
即使没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如氟西汀等SSRIs治疗同样有效
在抑郁改善的同时其伴随的焦虑也随之改善
不需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但少部分服用SSRIs的病人在服药早期会出现轻度烦躁
失眠的不良反应
因此应采用小的起始剂量
如推荐治疗剂量的1/2甚至更小
采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
多塞平(多虑平)
曲唑酮
米安色林等可能会使焦虑
失眠症状得到较快的改善
但并不能缩短其抗抑郁疗效出现的时间
对少数用SSRIs治疗出现焦虑失眠的患者可加用其他抗焦虑药物
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可使焦虑失眠症状得到较快的改善
尤其是慢性躯体疾病
这类抑郁症状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是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应采用安全性较好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如SSRIs进行治疗
此时
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
药物交互作用
主要是SSRIS对P450酶系统的影响;其二
治疗躯体疾病所用药物所具有的导致抑郁的作用
即使疾病本身不会导致抑郁症状
也应考虑由于长期疾病状态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导致情感障碍的可能
因此
在治疗中应注意原发躯体疾病的治疗
同时
情感障碍的好转肯定会对躯体疾病的好转带来十分有利的条件
有关内容参阅本书中有关“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内容
并伴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焦虑
激越
失眠也多见
采用SSRIs等新型药物治疗应考虑从低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以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
采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
或合并应用抗焦虑药
同时
合并应用激素类药物以调节内分泌的紊乱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要判断一次抗抑郁治疗疗效
需要采用足量足疗程的治疗
抗抑郁药一般治疗剂量请参见本书“药物治疗”节
只有当一种药物足量治疗4~6周后仍无效
方可考虑换药
采用血药浓度监测对TCAs的剂量调整可能有所帮助
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始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最近有关抗抑郁药物依从性的研究发现
门诊病人中半数以上多少存在依从性问题
而且这种依从性问题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和来诊间隔的加宽而逐渐加重
病人有取悦于医生的行为模式
每次来诊前的数天内
其服药比较有规律
因此即使采用严格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也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并完全避免这类问题
由于病人服药不规律可能导致疗效下降
也可能导致临床上无法预测
无法判断的不良反应
因此
采用半衰期长
服用简单的药物在门诊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因为这类药物不易出现漏服
即使偶尔漏服对疗效也不会有显著影响
人们探讨了各种方法
包括以下几种选择:
首先应当考虑用药剂量和疗程是否充分
病人是否遵医嘱服药
如有条件监测血药浓度
对于TCAs治疗尤其有帮助
若采用SSRIs治疗无效
可首先考虑换用NE再摄取抑制剂
如马普替林
去甲替林等;反之亦然
在此种合并用药中
应尽量避免将两种在药效动力学或作用机制上十分类似的药物合并应用
如合用两种三环类药物或两种SSRIS
比较可取的是将两种作用机制差异较大的药物合并应用
如TCAs SSRIs或三环类 一种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有些研究发现这种合并应用对某些难治性抑郁症有效
既往曾发现TCAs与MAOI合用对某些难治性抑郁有效
但最近已不再提倡这种合并
因为其不良反应大
安全性也很差
而SSRIs与经典的MAOI的合用则属于禁忌
尽管临床观察中发现SSRIs与RIMAs的合用安全性没有重要问题
但其疗效是否提高尚未确立
由于它的作用部位主要位于第二信使
因此与现有抗抑郁药物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不少临床试验证实
加用碳酸锂的确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单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加用碳酸锂尤为适当
碳酸锂的日剂量为900~1200mg
血浓度在0.6~0.8mEq/L较适宜
值得一提的是
在治疗伊始即合用碳酸锂和一种抗抑郁药并不一定能够增强疗效
加用锂盐后一般7~14天可能出现疗效
同时有可能由于对CYP450酶的影响与抗抑郁药在药代动力学上产生交互作用
达到疗效上协同的效果
对于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合并的抑郁症状采用此种方法疗效更好
常用药物有甲硫哒嗪
奋乃静
氯普噻吨(泰尔登)
舒必利等
加用T3或T4治疗可能有效
即使没有此种情况的病人加用甲状腺素也有可能提高抗抑郁药的疗效
既往研究中多采用碘塞罗宁(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或甚至加用甲状腺素
均有一定提高疗效的作用
最近采用更多的是T3的左旋异构体liothyronine
25~50μg/d
给药7~14天后有可能见效
机制不明
起效后应维持有效剂量至少2个月
之后以缓慢的速度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但对于严重抑郁症以及难治性抑郁症它仍是最佳选择之一
对于重度抑郁症电抽搐的疗效可达90%
而且起效较快
尤其适用于存在严重自杀危险的病人
采用氟西汀(40~60mg/d)与奥氮平(5~20mg/d)合并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率可达60%以上
而奥氮平或氟西汀单用的疗效只有20%左右
但由于病例数较少
尚需进一步验证
由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5HT2a受体阻断作用
而氯氮平和奥氮平同时对其他一些受体亚型也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
可能给抗精神病药物与抗抑郁药合并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研究指出
首次抑郁发作恢复后约50%的病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出现抑郁发作
因此
对抑郁症复发的预防是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临床治疗学上较难掌握的一环
许多时程长达1年以上的临床研究确定
长期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但确定预防用药的长短是比较困难的
WHO专家咨询组的建议是
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应预防用药至少6个月;在第2次发作痊愈后应预防用药2~3年;而出现第3次发作时
应考虑终身服药预防复发
但在临床实践中尚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严重度
工作及生活情况
服药带来的不便等综合考虑
其中病情严重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抑郁发作伴有明显的自杀倾向
应考虑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一般认为
抑郁发作恢复后应至少维持用药6个月
如果此次发作并非第1次
应综合考虑既往发作情况
当既往某次发作的病程超过6个月时
维持用药时间应至少不短于既往发作的病程
这主要是考虑预防抑郁症状的再燃
即再次恶化而非另一次发作
如果两次发作间隔时间少于2.5年时
应考虑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如5年
维持治疗应尽量采用半衰期较长
服用方便
不良反应较小的抗抑郁药物
采用低于临床治疗剂量的新型抗抑郁药作为预防用药的效果尚无肯定的研究资料验证
但如果治疗剂量超过了最低有效剂量
在预防用药时不妨将剂量减少到最低有效剂量
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对其进行的家族遗传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
临床特点的研究以及病程和转归的研究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不要加速由抑郁向躁狂状态或由躁狂向抑郁状态的转化
因为这种转化可能会最终导致双相循环的加快
使治疗更加棘手
疗效也更差
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
应当画心境图来指导临床用药的选择
心境图是在一条时间横轴上将各次心境障碍的发作采用向上或向下的曲线为代表画在上面
向上的曲线代表躁狂
向下的曲线代表抑郁
曲线离时间横轴的距离代表心境障碍的程度
在心境图上再采用各种带有标记的直线标示出药物治疗的品种
剂量和时程
如果必要
可以将对心境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在心境图上采用特定标记标识出来
根据心境图及其上面的药物治疗标示
医生可以十分明确的了解病人心境障碍的发作频度
程度
障碍发作与季节的关系
药物治疗种类以及对某种特定治疗药物的反应
可想而知
这种心境图对于病程较长的反复发作病人的药物治疗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两种值得推荐使用
氯硝西泮和劳拉西泮(罗拉)
这两种药物均有注射制剂
适用于不愿服药的病人
另外
氯硝西泮作用时间较长
不需频繁给药
而且其代谢不受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或酶抑制剂如帕罗西汀
氟西汀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曲唑酮有诱发双相快速循环的可能
因此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中不推荐使用
如三环类
SSRIs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对抑郁发作本身抗抑郁药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基本上所有的抗抑郁药物在双相障碍病人均可诱发躁狂
而反复诱发的躁狂发作有可能使循环加速
更为接近快速循环型障碍
使治疗难度加大
初步资料显示SSRIs诱发躁狂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较三环类更适合用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由于三环类药物存在显著的不良反应
同时具有用于自杀的潜在危险
因此
目前一般主张将SSRIs类药物作为一线用药
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中
氟西汀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其半衰期较长
停药后药理作用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一旦出现躁狂发作(无论是否由于药物引起)
抗躁狂治疗的发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资料显示
双相障碍目前为抑郁者对锂盐的反应显著高于单相或重性抑郁患者
与三环类疗效接近
有些对抗抑郁药甚至锂盐反应差的病人采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锂盐的最佳适应证典型或纯躁狂发作
这些病人以心境高涨为主要症状
伴有夸大
活动增多
睡眠需要减少等躁狂的典型行为表现
对此类病人锂盐的有效率可达90%
而对于混合性躁狂发作
即以易激惹为主要症状
同时伴有一些抑郁相关症状的发作
锂盐治疗效果欠佳
另外
锂盐对于快速循环型病人
每次发作时间较短的病人
以及没有心境障碍家族史的病人疗效也不好
在疗效理想的病人
服用锂盐7~14天即开始起效
但不少病人的疗效可能需要3~4周方能达到
因此需要其他合并用药使病人能安全渡过这一起效延迟期
如苯二氮卓类
抗精神病药物等
许多研究显示
该药对于急性躁狂发作病人的疗效与锂盐相同(Bowden et al
1994)
其疗效在用药第5天后开始出现
躁狂的核心症状如心境高涨
睡眠需要减少
活动过多对治疗反应良好
而伴随症状如言语加速
判断力下降则改善稍差
Bowden(1994)的研究还显示
丙戊酸钠对混合性发作
快速循环性发作病人的疗效与对纯躁狂发作的疗效接近
丙戊酸钠可以采用20~30mg/kg的负荷剂量治疗
有可能在13天内就出现部分疗效
治疗安全有效血清浓度为45~110μg/ml
但对其疗效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较少
因此迄今该适应证尚未获得美国FDA的批准
卡马西平对混合型躁狂发作疗效较好而对纯躁狂发作的疗效可能稍逊于锂盐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当
对快速循环型病人的疗效不如对非快速循环型病人疗效好
卡马西平是P450 3A4同工酶抑制剂
其抑制作用在服药4~8周较为明显
同时服用经此同工酶代谢的药物如阿普唑仑
口服避孕药
舍曲林
氯氮平
多种Ca2 通道拮抗剂等应注意适当调整剂量
但最近进行的对照研究显示其疗效不如锂盐(Walton et al
1995)
其原因可能是维拉帕米脂溶性差
因而难于进入血脑屏障
采用脂溶性较高的Ca2 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硝苯地平(nifedipine)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但尚缺乏临床试验证实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有效
而且后两种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但其长期效果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躁狂发作治疗的药物选择应首先考虑锂盐和丙戊酸盐
尤其是复合丙戊酸钠(一种丙戊酸与丙戊酸钠按1∶1配比制成的肠溶片剂)
锂盐对于纯躁狂
即以情感高涨为主征的发作
以及既往采用锂盐治疗有效的病人可以首选
而对于混合性发作
快速循环性发作
继发性躁狂发作
伴有物质依赖的发作可以作为首选
因此在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后应采用维持治疗
锂盐对情感障碍复发的预防作用较安慰剂高2倍
可以作为维持治疗选择
其有效维持治疗血锂浓度应在0.8~1.0mEq/L左右
低于0.6mEq/L效果不好
锂盐安全性差
不良反应颇多
在长期维持治疗中应予注意
每隔半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必要的
因为锂盐具有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倾向
最近研究显示
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效果与锂盐相当
而不良反应较少
对于先证为纯躁狂发作
混合型发作
循环型发作患者疗效较好
而对先证为抑郁发作者效果较差(Lambert和Venaud
1995
Bowden
1998)
卡马西平维持治疗研究较少
结果也不尽一致
其效果总的不如锂盐
尚待进一步研究
至于维持治疗的时程仍需综合考虑服药的好处和劣势
单考虑对复发的预防作用
服用时间自然应是尽量的拉长
尤其是对于复发次数多
间隔时间短的病人
尤其是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参见本书“心理治疗”一章中的相关内容
即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通过抑制MAO
减少单胺神经递质的降解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神经递质的功能
由于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近几年研制出选择性A-MAOI
药物不良反应明显轻于无选择性的MAOI
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吗氯贝胺口服易吸收
达峰时间为1~2h
消除半衰期为1~2h
该药已用于临床多年
证实其抗抑郁作用与TCA相似
也用于治疗焦虑症
心境恶劣及惊恐症等
MAOI不能与SSRIs同时应用
两药的使用间隔时间至少为2周
阿米替林
多塞平
氯米帕明等
TCA为脂溶性
口服后从胃肠道吸收好
存在首过效应
有50%~60%的药物进入体循环
TCA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广泛
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
为羟化或脱甲基作用
一般通过肾脏排泄
用于治疗抑郁症
被认为是一类经典而有效的抗抑郁剂
在新型抗抑郁药未应用于临床之前
TCA常被作为一线抗抑郁药
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面广
程度重
过量时易中毒致死
而且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依从性差
TCA的药理作用及其引起的临床效应详见表8

|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www.sunofus.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