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urowitz等(1993)的概念是在使用抗抑郁剂前无RC,而在使用时出现RC。(2)Bauer等(1994)更具体化规定在使用治疗剂量或达治疗血浓度的抗抑郁剂治疗疗程中的2周内开始转为RC,而过去无RC病程。将DSM- 的RC中病期标准改为各种发作达严重度标准1天以上即可认为系药物促发。并统计有20%RC与抗抑郁剂有关。(3)Altshuler等(1995)认为,BP患者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发作时,出现躁狂或循环的增多时,要鉴别究竟是自然病程还是抗抑郁剂所致常有困难,提出用下列标准加以鉴别:1拟是:如果一次躁狂发作或循环的增多,是于抗抑郁剂治疗的8周内发生,则可能为药物所致;2如原已知患者的发作形式,当用抗抑郁剂治疗中,其发作的形式与所期望者发生改变,则可进一步考虑为药物所致;3严重程度改变:如在抗抑郁治疗中首次发生需住院的严重躁狂发作,或其循环次数增多,而在过去或其后未再服药时,没有如此严重的躁狂发作,均应考虑为药物所致。他按此标准发现有35%患者的躁狂发作与药物有关,26%患者其循环次数的增加与抗抑郁治疗有关。在药物引起躁狂发作的患者中有46%患者的循环次数增多,而药物未诱发躁狂者中有14%其循环次数增加。以上三个概念中,以Bauer的概念更为实用。原帖由 ayaa 于 04-4-23 08:40 发表
是情感障碍中治疗最艰难、最复杂的课题。

ayaa 发表于 04-4-23 08:40
6 快速循环(RC)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下列发现,可能为RC的生物学基础,但均未肯 ...
|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www.sunofus.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